近日,国内基础油再次涨价,涨幅为每吨500元左右。据了解,进入2011年后基础油就以涨价开篇进入上升通道,自2011年1月份至今,基础油价格连续多次上调,涨幅累计在1200-1600元/吨。而且,目前基础油价格仍然保持着上涨的势头。
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各炼油厂生产成本剧增,使得基础油市场涨潮波澜不断。基础油作为润滑油生产最重要的原料,占成品润滑油成分的绝对比例,很多达到90%以上。基础油价格“水涨船高”,加之其他生产成本提高,“被涨价”之下的润滑油生产企业成本压力骤增,润滑油市场进入高成本时代。
市场进入高成本时代,由于难以承受巨大的成本压力,因市而涨越来越现实,依靠价格战生存的企业陷入绝境。目前已有一部分中小润滑油企业不得不停产或者转投,进入休眠期。虽然大多数润滑油生产企业仍在顽强抗涨,维持生产,但“被涨价”始终是紧箍在这些企业身上的魔咒。
基础油价格接连上涨、生产成本剧增等因素是进一步刺激润滑油价格上扬的“罪魁祸首”,润滑油市场将再度掀起涨价的浪潮。
对于大多数润滑油生产企业来说,除了面对“被涨价”的现实做出迫不得已的涨价选择外,破解“被涨价”的魔咒,寻求高成本时代的生存之道才是这些企业走向未来的通行证。
技术升级:破解“被涨价”魔咒的良方
中国石化润滑油公司副总经理李亮耀表示:“基础油高位运行,生产成本高企,进行技术升级、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值体验是润滑油生产企业的出路。”
如今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品牌消费的行为也越来越多。虽然与所有的润滑油生产企业一样,长城、壳牌、美孚等大品牌也难以摆脱“被涨价”魔咒的影响,但这些品牌为消费者提供的品牌附加价值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被涨价”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需求中高档化趋势下,进行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成为这些品牌企业破解“被涨价”魔咒的良方。
2010年低碳大潮汹涌,节能减排政策深入人心,产品需求中高档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升级”成为润滑油行业的主旋律,而成本剧增加剧了产品升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成为产品升级换代的又一驱动力。
据了解,不久之前长城润滑油金吉星SN/GF-55W-30发动机油获得美国石油学会(API)SN及ILSACGF-5规格认证,成为全球首批获得SN级别认证的油品。不仅是长城润滑油,壳牌、美孚润滑油、嘉实多等润滑油生产企业也推出了SN油品,成为替代SM后市场上最高规格的汽机油。如此一来,既很好地满足了高端消费者的需求,而且也成为助力节能减排的重要举措,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值。
毋庸置疑,“被涨价”将使中小润滑油企业奉行的价格战法宝湮灭,在整体市场价格持续上扬的趋势下,价值战将成为行业的主题。对于那些具有技术和品牌优势的润滑油生产企业来说,这恐怕是“被涨价”之后的一次机会。
结构优化:成本控制对抗“被涨价”
成本控制向来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目标,在生产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升级和产品升级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价值,也是润滑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体现。事实上,无论是产品结构和销售结构升级,还是优化生产环节、加强内部管理,都是应对基础油价格不断上涨的必要举措。前者除了产品升级,还体现在销售体系的升级上,养护店、加油站、超市等渠道体系的完善为消费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得渠道者得天下,在润滑油快消费趋势之下,这无疑是赢得消费者信赖的保证;而后者则主要体现在成本控制上,以应对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
由于长城、壳牌、美孚润滑油生产企业具备大规模的基础油生产能力,这使得这些润滑油企业从原料采购到终端销售可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有利于优化生产环节、加强内部管理,进而控制成本。如中国石化润滑油公司在全国拥有5个基础油生产基地,分布全国重点地区,这为长城润滑油优化资源配置奠定了基础,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国石化润滑油公司自产的基础油中,低档MVI基础油越来越少,优质加氢基础油越来越多,有利于提升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这也是长城润滑油控制成本的重要环节。成本控制可以将成本高企带来的负面影响部分消化,而无法消化的部分则转化成产品的顺价,也就是说,即使迫不得已做出产品涨价的选择,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控制涨幅,减小基础油涨价带给消费者的影响。
2011年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趋势,这为润滑油需求增长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所谓祸福相依,经济复苏拉动了石油需求的增长,加之局部地区政局动荡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石油价格节节攀升带动基础油价格水涨船高。润滑油“被涨价”给润滑油厂商带来了更多的生存与发展压力,惟一的解决之道就是苦练内功,大力开展技术创新,进行产品升级,加强内在管理,降低成本,增加“抗涨”的实力。
|